五众空

【经】卷36〈习相应品 3〉:   “舍利弗!色空中无有色,受、想、行、识空中无有识。”

【论】   何以故?色与空相违。若空来则灭色,云何色空中有色?譬如水中无火,火中无水,性相违故。   复次,有人言:色非实空,行者入空三昧中见色为空。以是故言:色空中都无有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

【经】卷36〈习相应品 3〉:   “舍利弗!色空故无恼坏相,受空故无受相,想空故无知相,行空故无作相,识空故无觉相。”

【论】 问曰:   此义有何次第? 答曰:   先说五众空中无五众;今是中说其因缘。   五众各各自相不可得故,故言:“五众空中无五众”。

【经】卷36〈习相应品 3〉:   “何以故?舍利弗!非色异空,非空异色,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识亦如是。”

【论】   佛重说因缘。若五众与空异,空中应有五众;今五众不异空、空不异五众,五众即是空、空即是五众;以是故空不破五众。   所以者何?是中佛自说因缘:

【经】卷36〈习相应品 3〉:   “舍利弗!是诸法空相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,是空法,非过去、非未来、非现在。   “是故空中无色,无受、想、行、识,无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无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,无无明、亦无无明尽,乃至无老死,亦无老死尽,无苦、集、灭、道,亦无智、亦无得,无须陀洹、无须陀洹果,无斯陀含、无斯陀含果,无阿那含、无阿那含果,无阿罗汉、无阿罗汉果,无辟支佛、无辟支佛道,无佛、亦无佛道。   “舍利弗!菩萨摩诃萨如是习应,是名与般若波罗蜜相应。”

【论】 问曰:   人皆知空中无所有,不生不灭、不垢不净、不增不减,无一切法,佛何以分别说五众等诸法各各空? 答曰:   有人虽复习空,而想空中犹有诸法。如行慈人,虽无众生而想众生得乐,自得无量福故。以是故佛说诸法性常自空,非空三昧故令法空——如水冷相,火令其热。若言“以空三昧故令法空”者,是事不然!   “智”者,是无漏八智。“得”者,初得圣道须陀洹果乃至佛道。是义先已广说。 \{\{1F197A66.jpg\}\}

【属于】菩萨观五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