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论】卷53〈无生品 26〉: 若菩萨生难心、苦心,则不能度一切众生。如世间小事,心难以为苦,犹尚不成,何况成佛道! 成因缘者,所谓大慈大悲心,于众生如父母、儿子、己身想。何以故?父母、儿子、己身,自然生爱,非推而爱也。菩萨善修大悲心故,于一切众生乃至怨雠,同意爱念。是大悲果报利益之具,都无所惜,于内外所有,尽与众生。此中说不惜因缘,所谓“一切处、一切种、一切法不可得故”。若行者初入佛法,用众生空,知诸法无我;今用法空,知诸法亦空。以此大悲心及诸法空二因缘故,能不惜内外所有,利益众生,不起难行想、苦行想,一心精进欢喜。如人为自身及为父母、妻子,勤身修业,不以为苦;若为他作,则无欢心。
【经】卷75〈梦中入三昧品 58〉: “复次,须菩提!菩萨摩诃萨行六波罗蜜时,当作是念:‘虽生死道长、众生性多,尔时应如是正忆念——生死边如虚空,众生性边亦如虚空,是中实无生死往来,亦无解脱者。’菩萨摩诃萨作如是行,能具足六波罗蜜,近一切种智。”
【论】 菩萨作如是上愿已,疲厌心起:“佛道无量无数阿僧祇劫行诸功德,然后可得;但一劫岁数不可得数,故佛以譬喻示人,何况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经此生死受诸苦恼!众生亦无量无边,非可譬喻算数所及,但以三千大千世界中微尘等众生犹尚难度,何况十方无量世界微尘等众生而可得度!”以是事故,或心生退没,是名邪忆念。 是故佛教是菩萨正忆念:生死虽长,是事皆空,如虚空、如梦中所见,非实长远,不应生厌心。又未来世亦是一念所缘,亦非长远。 复次,菩萨无量福德智慧力故,能超无量劫。如是种种因缘故,不应生厌心。 此中佛说大因缘,所谓:“生死如虚空,众生亦如是;众生虽多,亦无定实众生。如众生无量无边,佛智慧亦无量无边,度亦不难,是故菩萨不应生疲厌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