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禅定

【名数】略云四禅,新云四静虑。修此四禅定生于色界之四禅天也。此四禅内道外道共修之,在因者超欲界之惑网,在果者生于色界,且为生诸功德之依地根本,故曰本禅。 (一)初禅,初禅之前行,有粗住、细住、欲界定、未到定。其正禅具八触十功德。 其先行者安坐端身摄心,故气息调和,觉此心路泯泯澄净,怗怗安稳,其心在缘,居然不驰散,是名曰麤住。 由此心后怗怗胜前,名为细住。 其后一两日或两月,豁尔心地作一分开明,我身如云如影爽爽空净,虽空净犹见身心之相,未有定内之功德,是名欲界定(成实立欲界定,俱舍不立之,摄于未到定中)。 从是心后泯然一转,不见欲界定中之身首、衣服、床铺,犹如虚空,是名未到定(成实不立之,俱舍立之,名未至定)。 此时性障犹在,未入初禅也。在此未到定,身心豁虚空寂,内不见身,外不见物,如此或经一日乃至一月一岁,定心不坏,则于此定中即觉自心之微微动摇,或感微痒,即发动、痒、轻、重、冷、煖、涩、滑,是名八触。 此为色界之四大极微与欲界之四大极微转换,而发此触相也。此乃正入初禅之相,此时有十功德,又谓之十眷属,如空、明、定、智、善心、柔软、喜、乐、解脱、境界,相应如是也(是就八触中之动触而论,余七触功德准之)。 此八触十功德,唯在初禅,二禅以上则无,是为初禅之特相。 就四禅总体言之,则以十八支分别。十八支者,初禅五支、二禅四支、三禅五支、四禅四支也。以此等之功德法支持禅,故名为支。初禅五支者,觉支(新曰寻支)、观支(新曰伺支)、喜支(新同名)、乐支(新同名)(经部为眼、耳、身三识之乐受,有部不许定中三识,仅有意识,故为轻安乐非乐受也)、一心支(新定支也)。 (二)二禅,呵弃初禅之觉观而得此禅,于初禅已了色界四大转换,故二禅已上无八触十功德也。二禅之四支者,内净支(俱舍以为五根中之信根,深信受胜实之功德也,净为信相故曰净,属心故云内)、喜支、乐支(轻安乐也,非乐受)、一心支(新定支)也。 (三)三禅,呵弃第二禅之喜受而得三禅也。此禅具五支,舍支(是行舍,非舍受)、念支(三禅之乐极胜,为不染著,故要正念)、慧支(同上)、乐支(意识之乐)、一心支(新曰定支,寂然在定是也)。 (四)四禅,呵弃三禅之乐受。四支者,不苦不乐支(新曰中受支,五受中之舍受也)、舍支(舍第三禅之乐受也,非忧悔)、念支(念下地之过,自己之功德长养之)、一心支(犹如钟、犹如清水)也。 初禅之五支乃至四禅之四支为何?即行体是也。依俱舍之意,初禅之付五支者,以此时二十二心数发于一时(大地十与大善地法十及觉与观也),于中取强者为五支,五支皆定体也。成论明五支前后相次而起,取四支为方便,一心支为实体。天台止观、法界次第之所明,大要据成实论。见止观九之一、法界次第上、俱舍论二十八。智度论十七曰:“若能呵五欲、五盖,行五法:欲、精进、念、功慧、一心,行此五,得五支,成就初禅。”参照禅条。梵Catur-dhyāna。 参照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