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慈大悲

【論】卷27〈序品 1〉:   大慈、大悲者,菩薩四無量心中已分別,今當更略說。   大慈與一切眾生樂,大悲拔一切眾生苦;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,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。譬如有人,諸子繫在牢獄,當受大罪;其父慈惻,以若干方便,令得免苦,是大悲;得離苦已,以五所欲給與諸子,是大慈。如是等種種差別。

問曰:   大慈、大悲如是,何等是小慈、小悲,因此小而名為大? 答曰:   四無量心中慈、悲名為小;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說大慈悲,名為大。   復次,諸佛心中慈、悲名為大,餘人心中名為小。

問曰:   若爾者,何以言菩薩行大慈、大悲? 答曰:   菩薩大慈者,於佛為小,於二乘為大,此是假名為大;佛大慈、大悲真實最大。   復次,小慈,但心念與眾生樂,實無樂事;小悲,名觀眾生種種身苦心苦,憐愍而已,不能令脫。大慈者,念令眾生得樂,亦與樂事;大悲,憐愍眾生苦,亦能令脫苦。   復次,凡夫人、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慈悲,名為小,諸佛慈悲乃名為大。   復次,大慈,從大人心中生,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四無礙智、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,能破三惡道大苦,能與三種大樂:天樂,人樂,涅槃樂。   復次,是大慈遍滿十方三世眾生,乃至昆虫,慈徹骨髓,心不捨離。若三千大千世界眾生墮三惡道,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,得脫苦已,以五所欲樂、禪定樂、世間最上樂,自恣與之,皆令滿足;比佛慈悲,千萬分中不及一分。何以故?世間樂欺誑不實,不離生死故。(中略)

  復次,大慈、大悲:大名非佛所作,眾生名之;譬如師子大力,不自言力大,皆是眾獸名之。眾生聞佛種種妙法,知佛為祐利眾生故,於無量阿僧祇劫難行能行;眾生聞見是事,而名此法為大慈、大悲。   譬如一人,有二親友,以罪事因緣故,繫之囹圄。一人供給所須,一人代死;眾人言:「能代死者,是為大慈悲。」佛亦如是,世世為一切眾生,頭目髓腦盡以布施,眾生聞見是事,即共名之為大慈、大悲。   如尸毘王,為救鴿故,盡以身肉代之,猶不與鴿等,復以手攀稱,欲以身代之,是時地為六種震動,海水波蕩,諸天香華供養於王。眾生稱言:為一小鳥所感乃爾,真是大慈、大悲!   佛因眾生所名,故言大慈、大悲。如是等無量本生,是中悉應廣說。

問曰:   禪定等諸餘功德,人不知故,不名為大;智慧說法等,能令人得道,何以不稱言大? 答曰:   佛智慧所能,無有遍知者;大慈、大悲故,世世不惜身命,捨禪定樂,救護眾生,人皆知之。於佛智慧,可比類知,不能了了知;慈悲心眼見、耳聞,處處變化大師子吼,是故可知。   復次,佛智慧細妙,諸菩薩、舍利弗等尚不能知,何況餘人!慈悲相可眼見、耳聞故,人能信受;智慧深妙,不可測知。   復次,是大慈、大悲,一切眾生所愛樂;譬如美藥,人所樂服。智慧如服苦藥,人多不樂;人多樂故,稱慈悲為大。   復次,智慧者,得道人乃能信受;大慈悲相,一切雜類皆能生信。如見像,若聞說,皆能信受,多所饒益故,名為大慈、大悲。   復次,大智慧名捨相、遠離相;大慈大悲為憐愍利益相。是憐愍利益法,一切眾生所愛樂;以是故名為大。

  是大慈、大悲,如《持心經》中說:大慈、大悲有三十二種,於眾生中行。是大慈、大悲攝、相、緣,如四無量心說。

  復次,佛大慈大悲等功德,不應一切如佛大慈大悲無漏。(中略)

  是大慈、大悲,佛三昧王三昧、師子遊戲三昧所攝。   如是略說大慈、大悲義。

【佛道】慈悲佛道根本 【空】習空能生慈悲無緣悲從畢竟空生 【十地】二地入大悲心七地慈悲智具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