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42〈集散品 9〉:
是相若受若修,可得薩婆若者。」
「先尼梵志於一切智中終不生信。云何為信?信般若波羅蜜,分別解知,稱量思惟,不以相法,不以無相法。如是先尼梵志,不取相,住信行中;用性空智,入諸法相,不受色,不受受、想、行、識。何以故?諸法自相空故,不可得受。是先尼梵志非內觀得故見是智慧,非外觀得故見是智慧,非內非外觀得故見是智慧,亦不無智慧觀得故見是智慧。何以故?梵志不見是法、知者、知法、知處故。此梵志非內色中見是智慧,非內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;非外色中見是智慧,非外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;非內外色中見是智慧,非內外受想行識中見是智慧;亦不離色、受、想、行、識中見是智慧,內外空故。先尼梵志此中心得信解於一切智,以是故,梵志信諸法實相,一切法不可得故。如是信解已,無法可受,諸法無相、無憶念故。是梵志於諸法亦無所得,若取、若捨,取、捨不可得故。是梵志智慧亦不念,諸法相不念故。
\n【論】
問曰:
此中何因緣說先尼梵志?
答曰:
此經種種因緣說法空,乃至無微相可取。人心疑怪不信,是理難見,以畢竟無相故。以是故須菩提引證小乘中尚有
法空,何況行大乘法者而不信法空!
復次,如刪若婆婆羅門,善知一切智人相,見菩薩食乳糜,知今日當成佛。先尼,是其舅也。
耆年智德,有大名聞,出家廣讀一切經書,修心坐禪學道,時時,欲求智慧故,往詣論議堂。諸梵志言:「六師皆自稱一切智。不蘭迦葉有大名聞,是大眾師;其弟子死,若小、若大,皆不說其生處;餘五師弟子死,若小、若大,皆說其生處。佛亦是大師,有大名聞;其弟子死,小者說其生處,大者不說其生處。」先尼聞已,異時詣佛所,問訊已,一面坐。
問佛言:「佛聽,當問!」
佛言:「恣汝所問。」
先尼言:「昔我一時曾到論堂,與諸人論議;如昔所聞,具向佛說。是時我作是念:佛法說弟子小者更生,大者不生,何者為定?」
佛告先尼:「我法甚深,微妙難解!汝等長夜著諸異見、異欲、異法,汝於我法不能自見!」
先尼梵志白佛言:「我心敬佛,願加愍念,為說妙法;令我於坐得眼,無令空起!」
佛問梵志:「於汝意云何?汝見是色如去不?」
答言:「不也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去不?」
答言:「不也!」
「色中如去不?」
答言:「不也!」
「受、想、行、識中如去不?」
答言:「不也!」
「離色如去不?」答言:「不也!」
「離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去不?」
答言:「不也!」
「汝更見無色,無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去者不?」
答曰:「不也!」
「若汝種種門,不見如去者,應生疑言:佛法何者為定?」
答曰:「不應!」
佛告先尼:「若我弟子是法中不了了知者,說有後生,本來有我慢等殘故;若我弟子了了解知是義者,不說其生處,本來我慢等無殘故。」
先尼聞是已,即時得道。得道已,從坐起,白佛言:「願得出家為道!」即時鬢髮自墮,便成沙門,不久得阿羅漢,從佛得眼不虛故。
是經論議:先尼信者,信「佛能令我得道」,是名初信。然後聞佛破吾我,從本已來,常自無我;無我故諸法無所屬、如幻、如夢,虛誑不實,不可得取。得是信力已,入諸法實相,不受色是如去乃至識是如去。
問曰:
梵志何以答佛,皆言「不也」?
答曰:
梵志本總相為我,佛今一一別問,以是故,答佛言:「不也。」
復次,梵志聞人二種說我:或有說五眾即是我,或有說離五眾別有我。
若五眾即是我,則無別我。所以者何?我是一,眾是五,一不作五,五不作一。復次,五眾無常生滅相,五眾是我亦應生滅;若生滅者,則失罪福。是五眾從因緣和合生,不自在;我若爾者,何用我為!不自在故。如是等過罪故,不得說言「色如去,受、想、行、識如去」。
離五眾亦不應有我,無相故。若知、見、受等,是皆五眾相,非是我相,智者云何說「離五眾而有我」?以是故言「不也」。若有言「別更有我、無五眾」,是亦不然,皆是顛倒妄見分別。

如是種種因緣知無我,「我」即是「如去」;諸法亦爾,皆同如去,以無主故,法無所屬。
復次,梵志推求得道智慧,於四處求之,皆無定相,所謂觀自身五眾名為內,外觀他身名為外,彼此名為內外;是三種智慧不得道,無智慧亦不得道。
復次,內者內六入,外者外六入。
復次,內名能觀智慧,外名所觀處。
是先尼知諸觀皆有過罪。何以故?內以智慧力故,謂外諸法是常、無常、有、無等,非外法有定相;若有定相,則無智用。又此智慧從外法因緣生,外法相不定故,智慧亦不定;如稱為物故、物為稱故,二事相待,若離物無稱、離稱無物。無量教智名得道方便,得名得聖道果。
復次,略說實智慧義,所謂不見內五眾中,不見外五眾中,亦不見內外五眾中,亦不見離五眾中,見是智慧為實。

以無常智慧觀五眾無常,是智慧從因緣和合故有不實。著觀者邪見,不著者得道。若無常相是實者,何故著而不得道?以是故,一切內外不見定智慧。

若離是無常等觀得道者,一切凡人亦應得道,以是故說「離是智慧,亦無所得」。
爾時,梵志以是智慧,於一切法中心得遠離,於智慧亦復遠離;一切我見等取相邪見,一切皆滅,亦不從無智得。

爾時,梵志歡喜,觀無量法性相,佛真為大師!
「不捨」者,諸法中皆有助道力故。
「不受」者,諸法實相畢竟空無所得故不受。
\n【三昧】
不受三昧\n【相關】
無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