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2〈序品 1〉: 問曰: 如阿羅漢、辟支佛,亦破婬怒癡,與佛何異? 答曰: 阿羅漢、辟支佛雖破三毒,氣分不盡;譬如香在器中,香雖出,餘氣故在;又如草木薪火燒煙出,炭灰不盡,火力薄故。佛三毒永盡無餘;譬如劫盡火燒須彌山,一切地都盡,無煙無炭。如舍利弗瞋恚氣殘,難陀婬欲氣殘,必陵伽婆磋慢氣殘;譬如人被鎖,初脫時行猶不便。(中略) 如是諸阿羅漢雖斷結使,猶有殘氣。如諸佛世尊,若人以刀割一臂,若人以栴檀香泥一臂,如左右眼,心無憎愛,是以永無殘氣。 栴闍婆羅門女木杅謗佛,於大眾中言:「汝使我有娠,何以不憂?與我衣食,為爾無羞,誑惑餘人!」是時,五百婆羅門師等,皆舉手唱言:「是!是!我曹知此事。」是時,佛無異色,亦無慚色。此事即時彰露,地為大動,諸天供養,散眾名華,讚歎佛德,佛無喜色。 復次,佛食馬麥,亦無憂慼;天王獻食,百味具足,不以為悅,一心無二。 如是等種種飲食、衣被、臥具,讚呵、輕敬等種種事中,心無異也。譬如真金,燒鍛打磨,都無增損。 以是故,阿羅漢雖斷結得道,猶有殘氣,不得稱婆伽婆。
【論】卷27〈序品 1〉: 若劫盡時火,燒三千大千世界無復遺餘,火力大故;佛一切智火亦如是,燒諸煩惱,無復殘習。 如一婆羅門,以五百種惡口,眾中罵佛,佛無異色,亦無異心;此婆羅門心伏,還以五百種語讚佛,佛無喜色,亦無悅心;於此毀譽,心色無變。 又復旃遮婆羅門女,帶杅謗佛,佛無慚色;事情既露,佛無悅色。 轉法輪時,讚美之聲滿於十方,心亦不高;孫陀利死,惡聲流布,心亦不下。 阿羅毘國土風寒,又多蒺藜,佛於中坐臥,不以為苦;又在天上歡喜園中,夏安居時,坐劍婆石,柔軟清潔,如天綩綖,亦不以為樂。 受大天王跽奉天食,不以為美;毘蘭若國食馬麥,不以為惡。 諸大國王供奉上饌,不以為得;入薩羅聚落,空鉢而出,不以為失。 提婆達多於耆闍崛山,推石壓佛,佛亦不憎;是時羅睺羅敬心讚佛,佛亦不愛。 阿闍貰縱諸醉象,欲令害佛,佛亦不畏;降伏狂象,王舍城人益加恭敬,持香華纓絡出供養佛,佛亦不喜。 九十六種外道,一時和合議言,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;從舍婆提來,欲共佛論議。爾時,佛以神足從臍放光,光中皆有化佛;國王波斯匿亦命之令來,於其坐上尚不能得動,何況能得與佛論議?佛見一切外道賊來,心亦無退;破是外道,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養,心亦不進。 如是等種種因緣來欲毀佛,佛不可動;譬如真閻浮檀金,火燒不異,搥打磨斫,不敗不異。佛亦如是,經諸毀辱誹謗論議,不動不異。 以是故,知佛諸煩惱習都盡無餘。
問曰: 諸阿羅漢、辟支佛同用無漏智,斷諸煩惱;習,何以有盡、不盡? 答曰: 先已說智慧力薄,如世間火;諸佛力大,如劫盡火。 今當更答曰:聲聞、辟支佛集諸功德、智慧不久,或一世、二世、三世;佛智慧、功德,於無量阿僧祇劫廣修廣習,善法久熏故,於煩惱習無復餘氣。 復次,佛於一切諸功德皆已攝盡故,乃至諸煩惱習氣永盡無餘。何以故?諸善法功德消諸煩惱故。諸阿羅漢於此功德不盡得故,但斷世間愛,直入涅槃。 復次,佛斷結使智慧力甚利,用十力為大刀,以無礙智直過故,斷諸結使盡無復遺餘。譬如人有重罪,國王大瞋,誅其七世根本,令無遺餘;佛亦如是,於煩惱重賊,誅拔根本,令無遺餘。
【論】卷84〈三惠品 70〉: 如一婆羅門惡口,一時以五百事罵佛,佛無慍色;婆羅門心乃歡喜,即復一時以五百善事讚歎於佛,佛亦無喜色。當知佛煩惱習氣盡故,好、惡無異。又復佛初得道,實功德中出好名聲充滿十方,唯佛自知;而孫陀梨梵志女,殺身謗佛,惡名流布;佛於此二事,心無有異,亦不憂喜。又入婆羅門聚落中,空鉢而出;天人種種供養。又復三月食馬麥;釋提桓因恭敬,以天食供養。阿羅婆伽林中,棘刺寒風,佛在中宿;又於歡喜園中,在天白寶石上,柔濡滑澤,又敷天臥具。於此好、惡事中,心無憂喜。又提婆達瞋心以石堆佛,羅睺羅敬心合手禮佛;於此二人,其心平等,如愛兩眼。如是等種種干亂,無有異想;譬如真金,燒磨鍛截,其色不變。佛經此眾事,心無增減,是故可知:諸佛愛、恚等諸煩惱習都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