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71〈大事起品 50〉:
世尊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眾生皆作信行、法行人、八人、得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若智、若斷,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,忍、欲、思惟、籌量。何以故?是信行、法行人、八人、須陀洹、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若智、若斷,即是菩薩摩訶薩
無生法忍。
\n【論】
「智」者,十智。「斷」者,二種斷:有殘斷、無殘斷;學人有殘斷,無學人無殘斷。不如是菩薩一日行深般若波羅蜜。何以故?是諸賢聖智、斷,皆是菩薩無生法忍。」
問曰:
若諸賢聖智斷即是無生忍者,何以言「不如」?
答曰:
信行等人無大悲、捨眾生故不如;無方便力,不能於涅槃自反。譬如眾水會恒河俱入大海,欲入海時水勢湊急,眾生在中無能自反,惟有大力者乃能自出。
復次,諸餘賢聖智、斷成就,菩薩始得無生忍而力能過之,是故勝。智、斷功德雖成就,不及菩薩初忍;譬如大臣功業雖大,不及太子。
復次,煖、頂、忍法是小乘初門,菩薩法忍是大乘初門;聲聞、辟支佛雖終成,尚不及菩薩初入道門,何況成佛!
問曰:
聲聞、辟支佛法是小乘,菩薩是大乘,云何言「二乘智斷即是菩薩無生忍」?
答曰:
所緣同,如、法性、實際亦同。利鈍智慧為異,又有無量功德及大悲心守護故勝。
\n【論】卷86〈遍學品 74〉:
佛示須菩提:「二乘人於諸佛菩薩智慧得少氣分,是故八人若智若斷乃至辟支佛若智若斷,皆是菩薩無生法忍。」
智名學人八智,無學或九、或十。斷名斷十種結使,所謂上、下分十結。須陀洹、斯陀含,略說斷三結,廣說斷八十八結。阿那含,略說斷五下分結,廣說斷九十二。阿羅漢,略說三漏盡,廣說斷一切煩惱。是名智、斷。智、斷皆是菩薩忍。
聲聞人以四諦得道,菩薩以一諦入道。佛說是四諦皆是一諦,分別故有四;是四諦、二乘智斷,皆在一諦中。
菩薩先住柔順忍中,學無生無滅、亦非無生非無滅,離有見、無見、有無見、非有非無見等,滅諸戲論,得無生忍。無生忍者,佛後品中自說:「乃至作佛,常不生惡心,是故名無生忍。」
論者言:得是忍,觀一切法畢竟空,斷緣心心數不生,是名無生忍。
又復言:能過聲聞、辟支佛智慧,名「無生忍」。
聲聞、辟支佛智慧,觀色等五眾生滅,心厭、離欲得解脫。
菩薩以大福德、智慧,觀生滅時,心不怖畏如小乘人。菩薩以慧眼
求生滅實定相不可得,如先〈破生品〉中說。但以肉眼麁心見有無常生滅。凡夫人於諸法中著常見,是所著法還歸無常,眾生得憂悲苦惱,是故佛說:「欲離憂苦,莫觀常相!」是無常破常顛倒故,不為著無常故說,是故菩薩捨生滅觀,入不生不滅中。(中略)
得是無生忍故,即入菩薩位;入菩薩位已,以一切種智斷煩惱及習;種種因緣度一切眾生。如好果樹,多所饒益。
\n【經】卷88〈六喻品 77〉:
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諸聲聞、辟支佛無生法忍,菩薩無生法忍,有何等異?」
佛告須菩提:「諸須陀洹若智、若斷,是名菩薩忍;斯陀含若智、若斷,是名菩薩忍;阿那含若智、若斷,是名菩薩忍;阿羅漢若智、若斷,是名菩薩忍;辟支佛若智、若斷,是名菩薩忍。是為異。須菩提!菩薩摩訶薩成就是忍,勝一切聲聞、辟支佛。
\n【菩薩】
菩薩智慧,
遍學諸道