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54〈天主品 27〉: 「復次,憍尸迦!菩薩摩訶薩,須陀洹果無為相、斯陀含果無為相、阿那含果無為相、阿羅漢果無為相不應住,辟支佛道無為相、佛道無為相不應住。須陀洹福田不應住,斯陀含、阿那含、阿羅漢、辟支佛、佛福田不應住。 「復次,憍尸迦!菩薩摩訶薩初地中不應住,以有所得故;乃至第十地中不應住,以有所得故。(中略) 「是八人——是信行人、是法行人,如是不應住;須陀洹極七世生不應住,家家不應住;須陀洹命終垢盡不應住;須陀洹中間入涅槃不應住;是人向斯陀含果證不應住;是人斯陀含,一往來入涅槃不應住;是人向阿那含果證不應住;斯陀含一種不應住;是人阿那含,彼間入涅槃,不應住;是人向阿羅漢果證不應住;是人阿羅漢今世入無餘涅槃不應住;是辟支佛不應住;過聲聞、辟支佛地,我當住菩薩地,不應住;道種智中不應住,以有所得故。一切種、一切法知已,斷諸煩惱及習,不應住;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當轉法輪,不應住;作佛事,度無量阿僧祇眾生入涅槃,不應住。
【論】 問曰: 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,有何次第? 答曰: 菩薩先觀諸法空無所有,心退沒欲取涅槃,涅槃即是無為相;是故今說「須陀洹果等無為相不應住。」 若是須陀洹果無為相,則無法可著,何所愛?何所取?若是有為相,有為相則虛誑無實,亦不應住。是故說「須陀洹果無為相不應住,乃至佛無為相不應住亦如是。」 如菩薩欲行佛道,初行檀波羅蜜,應求福田。所以者何?福田因緣功德故,所願得滿。如種良田,則所收益多;如佛說餘田果報有量,賢聖田無量,果報亦無量。菩薩聞是須陀洹等福田果報無量故,便欲作須陀洹,以是故說:「須陀洹福田不應住,乃至辟支佛亦如是。」
問曰: 二乘小故,應過不住,佛福田何故不住? 答曰: 菩薩法,於諸法應平等,若以佛為大,眾生為小,則破等法相。 復次,空故,一切處不應住。 復次,菩薩應等心布施;若分別福田,則破大悲,亦破出世間布施波羅蜜。
「初地中不應住」者,若不捨初地,則不得二地,求大益故,應捨小利。 復次,以著心取相故,不應住。乃至第十地亦如是。
【經】卷92〈淨佛國土品 82〉: 得須陀洹果亦不住是中,得斯陀含果、阿那含果、阿羅漢果亦不住是中,得辟支佛道亦不住是中。」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何因緣故不住是中?」 佛言:「二因緣故,不住是中。何等二?一者、諸道果性空,無住處,亦無所用法,亦無住者;二者、不以少事為足,作是念:『我不應不得須陀洹果,我必應當得須陀洹果,我但不應是中住;乃至辟支佛道,我不應不得,我必應當得,我但不應是中住。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應住。何以故?我從初發意已來,更無餘心,一心向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』
【屬於】不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