阿毘曇十一智

【論】卷23〈序品 1〉:   是法智緣欲界繫法、及欲界繫法因、欲界繫法滅、為斷欲界繫法道。   十智,一有漏,八無漏,一當分別:他心智,緣有漏心是有漏,緣無漏心是無漏。   法智,攝法智及他心智、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、盡智、無生智少分。比智,亦如是。   世智,攝世智及他心智少分。   他心智,攝他心智及法智、比智、世智、道智、盡智、無生智少分。   苦智,攝苦智及法智、比智、盡智、無生智少分。集智、滅智亦如是。   道智,攝道智及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少分。   盡智,攝盡智及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苦智、集智、滅智、道智少分。無生智亦如是。

  九智,八根相應,除慧根、憂根、苦根。   世智,十根相應,除慧根。   法智、比智、苦智,空三昧相應。   法智、比智、滅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無相三昧相應。   法智、比智、他心智、苦智、集智、道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無作三昧相應。   法智、比智、世智、苦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無常想、苦想、無我想相應。   世智,中四想相應;法智、比智、滅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後三想相應。有人言:世智或與離想相應。   法智,緣九智,除比智;比智亦如是。世智、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,緣十智。苦智、集智,緣世智及有漏他心智。滅智不緣智。道智,緣九智,除世智。   法智、比智:十六相。他心智,四相。苦、集、滅、道,各各四相。盡智、無生智,俱十四相,除空相、無我相。煖法、頂法、忍法中,世智十六相;世間第一法中,世智四相,除無相(轉相觀相也,舊言十六聖行)。

  初入無漏心,成就一世智;第二心增苦智、法智;第四心增比智;第六心增集智;第十心增滅智;第十四心增道智。若離欲者增他心智;無學道增盡智;得不壞解脫增無生智。   初無漏心中不修智;第二心中現在、未來修二智;第四心中現在修二智,未來修三智;第六心中現在、未來修二智;第八心中現在修二智,未來修三智;第十心中現在、未來修二智;第十二心中現在修二智,未來修三智;第十四心中現在、未來修二智;第十六心中現在修二智,未來修六智,若離欲修七智。

  須陀洹欲離欲界結使,十七心中修七智,除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。第九解脫心中修八智,除盡智、無生智。   信解脫人轉作見得,雙道中修六智,除他心智、世智、盡智、無生智。   離七地欲時,無礙道中修七智,除他心智、盡智、無生智;解脫道中修八智,除盡智、無生智。   離有頂欲時,無礙道中修六智,除他心智、世智、盡智、無生智;八解脫道中修七智,除世智、盡智、無生智。   無學初心第九解脫,不時解脫人修十智,及一切有漏、無漏善根;若時解脫人修九智,及一切有漏,無漏善根。

  如是等種種,以阿毘曇門廣分別。

【相關】十一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