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 問曰: 迦旃延尼子何以言「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大悲、三不共意止,名為十八不共法」?若前說十八不共法是真義者,迦旃延尼子何以故如是說? 答曰: 以是故,名迦旃延尼子!若釋子則不作是說;釋子說者,是真不共法。佛法無量,是三十六法,於佛法中如大海一渧,法亦不少,何以重數為十八? 復次,諸阿羅漢、辟支佛、菩薩,亦能知是處不是處,分別三世業果報,及諸禪定,乃至漏盡智等,云何言不共法?
問曰: 聲聞、辟支佛、菩薩,不能盡知遍知,但有通、明,無有力,獨佛能盡遍知故言不共,如「十力」中說。 答曰: 佛說十力義,不言「盡知遍知」,直言「知是處不是處」;言「盡知遍知」者,是諸論議師說。
問曰: 汝先自言摩訶衍經中說,佛為菩薩故,自說「盡知遍知」。 答曰: 摩訶衍經中說,何益於汝?汝不信摩訶衍,不應以為證!汝自當說聲聞法為證。 復次,十力,佛雖盡知遍知,而聲聞、辟支佛有少分;十八不共法中,始終都無分。 以是故,名真不共法。
問曰: 十八不共法,二乘亦應有分,但佛身、口、念常無失,二乘身、口、念亦有無失,如是等皆應有分! 答曰: 不然!所以者何?常無失故,名為不共;不以不失為不共;聲聞、辟支佛,於常無失中無分。 復次,諸阿羅漢說有力,無有處說有不共法;汝不信摩訶衍故,不受真十八不共法,而更重數十力等,是事不可!如汝所信八十種好,而三藏中無,何以不更說?
問曰: 我等分別十八不共法,不重數也!何等十八? 一者、知諸法實相故,名「一切智」;二者、佛諸功德相難解故,「功德無量」;三者、深心愛念眾生故,名「大悲」;四者、得無比智故,「智慧中自在」;五者、善解心相故,「定中自在」;六者、得度眾生方便故,「變化自在」;七者、善知諸法因緣故,「記別無量」;八者、說諸法實相故,「記別不虛」;九者、分別籌量說故,「言無失」;十者、得十力成就,「智慧無減」;十一者、一切有為法中,但觀法聚無我故,「常施捨行」;十二者、善知時不時,安立於三乘,「常觀眾生」故;十三者、常一心故,「不失念」;十四者、無量阿僧祇劫深善心故,「無煩惱習」;十五者、得真淨智故,「無有能如法出其失」;十六者、世世敬重所尊故,「無能見頂」;十七者、修大慈悲心故,安庠下足,「足下柔軟」,眾生遇者,即時得樂;十八者、得神通波羅蜜故,轉眾生心令歡喜得度故;如入城時,「現神變力」。 答曰: 如是十八不共法,非三藏中說,亦諸餘經所不說。以有人求索是法故,諸聲聞論議師輩,處處撰集,讚佛功德。如:「言無失」,「慧無減」,「念不失」,皆於摩訶衍十八不共法中,取已作論議。雖有「無見頂」,「足下柔軟」,如是甚多,不應在十八不共法中;不共法皆以智慧為義。佛身力如十萬白香象力,及神通力等皆不說。以是故,當知十八不共法中,但說智慧功德等;不說自然果報法。
復次,是十八不共法,阿毘曇分別五眾攝:(中略) 初如是分別,入般若波羅蜜諸法實相中,盡皆一相,所謂無相;入佛心皆一寂滅相。 \{\{4507F644.jpg\}\}
【摩訶衍】十八不共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