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16〈序品 1〉: 問曰: 精進是心數法,經何以名「身精進」?
答曰: ⑴精進雖是心數法,從身力出,故名為「身精進」。如受是心數法,而有五識相應受,是名身受;有意識相應受,是為心受。精進亦如是,身力懃修,若手布施,口誦法言,若講說法,如是等名為「身口精進」。 ⑵復次,行布施、持戒,是為身精進;忍辱、禪定、智慧,是名心精進。 ⑶復次,外事懃修,是為身精進;內自專精,是為心精進。 ⑷麁精進名為身;細精進名為心。 ⑸為福德精進名為身;為智慧精進是為心。 ⑹若菩薩初發心,乃至得無生忍,於是中間名身精進,生身未捨故;得無生忍,捨肉身得法性身,乃至成佛,是為心精進。 ⑺復次,菩薩初發心時,功德未足故,種三福因緣:布施、持戒、善心;漸得福報,以施眾生。眾生未足,更廣修福,發大悲心:「一切眾生不足於財,多作眾惡,我以少財不能滿足其意;其意不滿,不能懃受教誨;不受道教,不能得脫生、老、病、死。我當作大方便,給足於財,令其充滿。」便入大海,求諸異寶;登山履危,以求妙藥;入深石窟,求諸異物,石汁、珍寶,以給眾生。或作薩陀婆,冒涉嶮道、劫賊、師子、虎、狼、惡獸,為布施眾生故,懃求財寶,不以為難。藥草、呪術,能令銅變為金,如是種種變化,致諸財物,及四方無主物,以給眾生——是為身精進。 得五神通,能自變化,作諸美味,或至天上取自然食——如是等,名為心精進。 ⑻能集財寶以用布施,是為身精進;以是布施之德,得至佛道,是為心精進。 ⑼生身菩薩行六波羅蜜,是為身精進;法性身菩薩行六波羅蜜,是為心精進(未得法身,心則隨身;已得法身,則心不隨身,身不累心也)。 ⑽復次,一切法中,皆能成辦,不惜身命,是為身精進;求一切禪定、智慧時,心不懈惓,是為心精進。 ⑾復次,身精進者,受諸懃苦,終不懈廢。 (中略:人頭鹿,捨命求偈,雉滅林火) 如是等種種宿世所行,難為能為,不惜身命、國財、妻子、象馬、七珍、頭目骨髓,懃施不惓。如說菩薩為諸眾生,一日之中千死千生,如檀、尸、忍、禪、般若波羅蜜中所行如是。 菩薩本生經中種種因緣相,是為身精進。 於諸善法修行信樂,不生疑悔,而不懈怠,從一切賢聖,下至凡人,求法無厭,如海吞流,是為菩薩心精進。 \{\{30763224.jpg\}\}
【論】卷80〈六度相攝品 68〉: 「身精進」者,如法致財,以用布施等;「心精進」者,慳貪等諸惡心來破六波羅蜜者,不令得入。
【相關】心無厭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