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39〈往生品 4〉: 世間常法,若得殊異,心則自高,輕諸餘人,作是念:「汝無此事,我獨有此!」以是因緣故,還失佛道。 如經中說:「菩薩輕餘菩薩,念念一劫,遠於佛道;經爾所劫,更修佛道。」
【經】卷77〈同學品 62〉: 阿難!若行菩薩道者與求聲聞道家共諍鬪,魔作是念:『是遠離薩婆若。』阿難!若菩薩、菩薩共諍鬪,瞋恚罵詈;是時惡魔便大歡喜踊躍言:『兩離薩婆若遠。』復次,阿難!若未受記菩薩向得記菩薩生惡心,諍鬪罵詈,隨起念多少劫,若干劫數,若不捨一切種智,然後乃補爾所劫大莊嚴。」 阿難白佛言:「世尊!是惡心乃經爾所劫數,於其中間,寧得出除不?」 佛告阿難:「我雖說求菩薩道及聲聞人得出罪,阿難!若求菩薩道人共鬪諍、瞋恚、罵詈、懷恨、不悔、不捨者,我不說有出,必當更爾所劫數,若不捨一切種智,然後乃大莊嚴。阿難!若是菩薩鬪諍、瞋恚、罵詈,便自改悔,作是念:『我為大失!我當為一切眾生下屈,今世、後世皆使和解,我當忍受一切眾生履踐如橋梁,如聾、如瘂,云何以惡語報人?我不應壞是甚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;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時,應當度是一切苦惱眾生,云何當起瞋恚?』」
【論】 問曰: 如佛所說「一切有為法皆可轉可捨」,阿難何以疑而問佛:「是罪可悔不?」 答曰: 阿難知般若波羅蜜是無盡因緣,若供養,福無邊,乃至得佛,福猶不盡;若訶瞋,罪亦如是無邊。是故問佛。 佛答:「我法雖有出罪,若菩薩共鬪結恨,不即捨,則不可出。」何以故?是菩薩深心輕慢、瞋餘菩薩故。以瞋、憍慢故,不能下意共悔,欲更行餘功德求滅此罪。佛言:「此罪不可出,以懷恨故,雖作餘福德,皆不清淨;不清淨故無力;無力故不能滅罪。此人若欲作佛,不捨一切智,下意懺悔者,補爾所劫乃得發大莊嚴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