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19〈序品 1〉: 問曰: 三十七品是聲聞、辟支佛道,六波羅蜜是菩薩摩訶薩道,何以故於菩薩道中說聲聞法? 答曰: 菩薩摩訶薩,應學一切善法、一切道。如佛告須菩提:「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悉學一切善法、一切道,所謂乾慧地乃至佛地。」是九地應學而不取證,佛地亦學亦證。 復次,何處說三十七品但是聲聞、辟支佛法,非菩薩道?是《般若波羅蜜.摩訶衍品》中,佛說四念處乃至八聖道分是摩訶衍;三藏中亦不說三十七品獨是小乘法。 佛以大慈故,說三十七品涅槃道,隨眾生願,隨眾生因緣,各得其道。欲求聲聞人,得聲聞道;種辟支佛善根人,得辟支佛道;求佛道者,得佛道。隨其本願,諸根利鈍,有大悲、無大悲。譬如龍王降雨,普雨天下,雨無差別。大樹、大草,根大故多受;小樹、小草,根小故少受。
問曰: 三十七品,雖無處說獨是聲聞、辟支佛道,非菩薩道,以義推之可知:菩薩久住生死,往來五道,不疾取涅槃;是三十七品但說涅槃法,不說波羅蜜,亦不說大悲,以是故知非菩薩道。 答曰: 菩薩雖久住生死中,亦應知實道、非實道,是世間、是涅槃。知是已,立大願,眾生可愍,我當拔出著無為處;以是實法行諸波羅蜜,能到佛道。菩薩雖學、雖知是法,未具足六波羅蜜故不取證。如佛說:「譬如仰射空中,箭箭相柱,不令落地;菩薩摩訶薩亦如是,以般若波羅蜜箭,射三解脫門空中,復以方便箭射般若箭,令不墮涅槃地。」 復次,若如汝所說菩薩久住生死中,應受種種身心苦惱,若不得實智,云何能忍是事?以是故,菩薩摩訶薩求是道品實智時,以般若波羅蜜力故,能轉世間為道果涅槃。何以故?三界世間皆從和合生,和合生者無有自性,無自性故是則為空,空故不可取,不可取相是涅槃。以是故,說菩薩摩訶薩不住法住般若波羅蜜中,不生故應具足四念處。 復次,聲聞、辟支佛法中,不說世間即是涅槃。何以故?智慧不深入諸法故。菩薩法中,說世間即是涅槃,智慧深入諸法故。如佛告須菩提:「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;受、想、行、識即是空,空即是受、想、行、識;空即是涅槃,涅槃即是空。」 《中論》中亦說: 「涅槃不異世間, 世間不異涅槃。 涅槃際世間際, 一際無有異故。」 菩薩摩訶薩得是實相故,不厭世間,不樂涅槃;三十七品是實智之地。
【論】卷24〈序品 1〉: 菩薩行是六波羅蜜得力故,欲過聲聞、辟支佛地,亦欲教化向聲聞、辟支佛人令入佛道;是故呵是小乘法,捨一切眾生,無所利益。若諸聲聞人言:「汝是凡夫人,未斷結使,不能行是法,是故空呵!」以是故佛言:「菩薩應具足三十七品等諸聲聞法,不可得故。」雖行是諸法,以不可得故,為眾生行邪行故,行此正行,常不捨。是諸法不可得空,亦不疾取涅槃證。若菩薩不解不行是小乘而但呵者,誰當肯信?譬如釋迦牟尼佛,若先不行六年苦行,而呵言非道者,無人信受!以是故,自行苦行,過於餘人;成佛道時,呵是苦行道,人皆信受。是故六波羅蜜後,次第行聲聞法。 復次,此非但是聲聞法,是法中和合,不捨眾生意,具足一切佛法,以不可得空智故,名菩薩法。 \{\{EDD939DA.jpg\}\}
【論】卷36〈習相應品 3〉: 問曰: 是菩薩非聲聞、辟支佛,云何有三十七品?(中略) 答曰: 是菩薩雖非聲聞、辟支佛,亦觀聲聞、辟支佛法,欲以聲聞、辟支佛道度眾生故。 復有人言:「行聲聞、辟支佛道,但不取證,如後品中說:『入空、無相、無作三昧,菩薩住是三解脫門,作是念言:「今是觀時,非是證時。」』」 或有新發意菩薩聞有聲聞、辟支佛三十七品法,讀誦、正憶念、分別。 以是故說菩薩有三十七品。 \{\{10B911D2.jpg\}\}
【不墮】具足道品不墮二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