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44〈幻人無作品 11〉: 須菩提白佛言:「世尊!新發大乘意菩薩,聞說般若波羅蜜,將無驚、怖、畏?」 佛告須菩提:「若新發大乘意菩薩,於般若波羅蜜無方便,亦不得善知識,是菩薩或驚、或怖、或畏!」
【論】 問曰: 須菩提何以生此疑,問佛言:「新發意菩薩聞是將無恐怖」? 答曰: 聞無有菩薩行般若波羅蜜者,但空五眾法,亦不能行般若波羅蜜;以是故生疑:「誰當行般若波羅蜜?」是故問佛。 佛言:若菩薩內、外因緣不具足,當有恐怖。 內因緣者,無正憶念,無利智慧,於眾生中無深悲心,內無如是等方便。 外因緣者,不生中國土,不得聞般若波羅蜜,不得善知識能斷疑者,無如是等外因緣。 內外因緣不和合故,生驚、怖、畏。 \{\{8C208FD2.jpg\}\} 【經】卷61〈隨喜迴向品 39〉: 「須菩提!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義——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,不應為新學菩薩說。何以故?是菩薩所有少許信樂恭敬清淨心皆亡失。當在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前說,若有為善知識所護,若久供養諸佛、種諸善根,應為是人說如是般若波羅蜜義乃至一切種智義——所謂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。是人聞是法,不沒、不驚、不畏、不怖。
【論】 彌勒知須菩提樂說空故語言:「如是般若波羅蜜隨喜義,不應新學菩薩前說。」何以故?若有少福德善根者,聞是畢竟空法,即著空,作是念:「若一切法畢竟空無所有者,我何為作福德?」則忘失善業。以是故,新發意菩薩,先教取相隨喜,漸得方便力,爾乃能行無相隨喜。譬如鳥子,羽翼未成,不可逼令高翔;六翮成就,則能遠飛。 \{\{C8BFA721.jpg\}\} 阿鞞跋致菩薩,入法位,得法忍,能信、能行,故可為說。若有久行六波羅蜜、與善知識相隨,內福德、外因緣力助,雖非阿鞞跋致,能信、能行。是二種人聞是,心清淨,歡喜信受。如久飢渴者,得好飲食;如大熱得涼、大寒得溫,其心愛樂歡喜。是二菩薩亦如是,得是無相智慧,作是念:「我因是智慧,能度無量眾生,何況有驚懼、恐怖!恐怖從我心中出,是法中諸法相尚空,何況有我而決定取諸法相,聞一切法無相,則生驚懼!」 \{\{D2606600.jpg\}\}
【經】卷66〈歎信行品 45〉: 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是般若波羅蜜甚深,甚深相難見難解、不可思量,不應在新發意菩薩前說。何以故?新發意菩薩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,或當驚、怖,心生疑悔,不信、不行。是甚深般若波羅蜜,當在阿鞞跋致菩薩摩訶薩前說;是菩薩聞是甚深般若波羅蜜,不驚、不怖,心不疑悔,則能信行。」 釋提桓因問舍利弗:「若在新發意菩薩摩訶薩前說是深般若波羅蜜,有何等過?」 舍利弗報釋提桓因:「憍尸迦!若在新發意菩薩前說是深般若波羅蜜,或當驚、怖,呰毀、不信,是新發意菩薩或有是處。若新發意菩薩聞是深般若波羅蜜,毀呰、不信,種三惡道業;是業因緣故,久久難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【論】 問曰: 上說「菩薩不行甚深,為行般若波羅蜜」,今舍利弗何以復說「甚深」? 答曰: 舍利弗非定心說甚深,得佛意趣為人故說甚深;是故此中說:「世尊!不應於新發意菩薩前說是般若波羅蜜,新學菩薩聞是深智慧則心沒;應當在阿鞞跋致菩薩前說,阿鞞跋致智慧深故,信而不沒。」譬如深水,不應使小兒渡,應教大人令渡。 帝釋問舍利弗:「若為新發意菩薩說,有何等過?」 舍利弗答:「是新發意者則不信、心沒,心沒故生疑悔、怖畏——若受一切空法,我云何當墮斷滅中?若不受者,佛所說法,何可不受!是故怖畏、生疑悔。」若心定,則生惡邪毀呰;毀呰果報,如〈地獄品〉中說。此中略說:「種三惡道業因緣,久久難得無上道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