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35〈報應品 2〉: 「爾時,四天王乃至阿迦尼吒天皆大歡喜,各自念言:『我等當作方便,令是菩薩離於婬欲,從初發意常作童真,莫使與色欲共會;若受五欲,障生梵天,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!』以是故,舍利弗!菩薩摩訶薩斷婬欲出家者,應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非不斷欲。」
【論】 問曰: 諸天何以作是願? 答曰: 世間中有五欲第一,無不愛樂;於五欲中,觸為第一,能繫人心;如人墮在深泥,難可拯濟。以是故,諸天方便,令菩薩遠離婬欲。 復次,若受餘欲,猶不失智慧;婬欲會時,身心慌迷,無所省覺,深著自沒!以是故,諸天令菩薩離之。
問曰: 云何令離? 答曰: 如釋迦文菩薩在淨飯王宮欲出城遊觀,淨居諸天化為老、病、死人,令其心厭;又令夜半見諸宮人妓直惡露不淨、涕唾流涎、屎尿塗漫;菩薩見已,即便穢厭。或時諸天令女人惡心妬忌,不識恩德,惡口欺誑,無所省察;菩薩見已,即生念言:「身雖似人,其心可惡!」即便捨之。欲使菩薩從初發心,常作童真行,不與色欲共會。何以故?婬欲為諸結之本!佛言:「寧以利刀割截身體,不與女人共會!刀截雖苦,不墮惡趣;婬欲因緣,於無量劫數受地獄苦。」人受五欲,尚不生梵世,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! 或有人言:「菩薩雖受五欲,心不著故,不妨於道。」以是故經言:「受五欲尚不生梵世。梵世,無始眾生皆得生中;受五欲者尚所應得而不得之,何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!」以是故,菩薩應作童真,修行梵行,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 梵行菩薩,不著世間故,速成菩薩道;若婬欲者,譬如膠漆,難可得離。所以者何?身受欲樂,婬欲根深!是故出家法中,婬戒在初,又亦為重。
【經】卷35〈報應品 2〉: 舍利弗白佛言:「世尊!菩薩摩訶薩要當有父母、妻子、親族、知識耶?」 佛告舍利弗:「或有菩薩有父母、妻子、親族、知識;或有菩薩,從初發意斷婬欲,修童真行,乃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,不犯色欲;或有菩薩方便力故,受五欲已,出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。」
【論】 是三種菩薩,初者、如世間人受五欲,後捨離出家,得菩提道。 二者、大功德牢固,初發心時斷於婬欲,乃至成佛道。是菩薩,或法身,或肉身;或離欲,或未離欲。 三者、清淨法身菩薩,得無生法忍,住六神通。為教化眾生故,與眾生同事而攝取之。或作轉輪聖王,或作閻浮提王、長者、剎利,隨其所須而利益之。 \{\{FD3426CD.jpg\}\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