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經】卷87〈次第學品 75〉: 「是菩薩摩訶薩若行檀波羅蜜時,自行布施,亦教人行布施,讚歎行布施功德,歡喜讚歎行布施者;以是布施因緣故,得大財富。 「是菩薩遠離慳心,布施眾生飲食、衣服,香華、瓔珞,房舍、臥具、燈燭,種種資生所須,盡給與之。菩薩摩訶薩行是布施及持戒,生天人中,得大尊貴。以是持戒、布施故,得禪定眾;以是布施、持戒、禪定故,得智慧眾、解脫眾、解脫知見眾。是菩薩因是布施、持戒、禪定眾、智慧眾、解脫眾、解脫知見眾故,過聲聞、辟支佛地,入菩薩位;入菩薩位已,得淨佛國土、成就眾生,得一切種智;得一切種智已,轉法輪;轉法輪已,以三乘法度脫眾生生死。如是,須菩提!菩薩以是布施,次第行、次第學、次第道,是皆不可得。何以故?自性無所有故。
【論】 「自行檀,教人行檀,讚檀功德,歡喜讚行檀」者,善拔慳貪根,深愛檀波羅蜜,慈悲於眾生,通達諸法實相;以此因緣故,能四種行檀波羅蜜。 或有人自行布施,不能教人布施:或畏他瞋;或畏為己教布施,以之為恩。如是等因緣故,不能教人。 或有人教人布施,自不能施:或有人種種讚歎布施之德,勸人令施而不能自行。 有人自行布施,亦教人布施,稱讚布施之德,而見人布施,不能歡喜。所以者何?或有破戒惡人行施而不喜見。有人喜見施主而不讚歎,以其邪見不識施果故。 如是,各各不能具足。 菩薩大悲心,深愛善法故,能行四事,如上說。菩薩若但自布施、不教他人,但能今世少許利益是眾生隨業因緣墮貧窮處,是故菩薩教眾生言:「我不惜財物,我雖多施汝,汝亦不得持至後世;汝今當自作,後當自得。」以布施實功德,種種因緣教眾生行施。見行施者雖是破戒惡人,但念其好心布施之德,不念其惡,是故歡喜讚歎。 復次,見三寶無盡福田中施故,施福不盡,必至佛道,觀其未來無盡功德故,歡喜行是四種布施,世世財富。 是菩薩雖不為財富布施,未具足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、六波羅蜜等法,中間而財富自至;譬如人為穀故種禾,而稾草自至。 菩薩得財物報時,離慳貪心,隨眾生意布施,須食與食等。(中略)
問曰: 經何以不言「與衣食等」,而言「須食與食」? 答曰: 有人須食與飲、須飲與衣,以不稱受者意故,福德少;是故言「須食與食」。
問曰: 有人若羞、若怖,雖有所須,不能發言,云何知其所須? 答曰: 菩薩觀其相貌,隨時所須,土地所宜;或有知他心者,資生之具,隨意而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