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15〈序品 1〉: 問曰: 於眾生中若瞋惱害命得罪,憐愍得福;寒熱、風雨,無有增損,云何而忍?
答曰: ⑴雖無增損而自生惱亂憂苦,害菩薩道,以是故,應當忍。
⑵復次,非但殺惱眾生故得罪,為惡心作因緣故有罪。所以者何?雖殺眾生而無記心,是便無罪;慈念眾生,雖無所與而大得福;以是故,寒熱、風雨,雖無增損,然以能生惡意故得罪。以是故,應當忍。
⑶復次,菩薩自知宿罪因緣:「生此苦處,此我自作,我應自受。」如是思惟,是故能忍。
⑷復次,菩薩思惟:「國土有二種:有淨,有不淨。」菩薩若生不淨國中,受此辛苦、飢寒眾惱,自發淨願:「我成佛時,國中無此眾苦。」「此雖不淨,乃是我利。」
⑸復次,菩薩思惟:「世間八法,賢聖所不能免,何況於我?」以是故,應當忍。
⑹復次,菩薩思惟:「知此人身無牢無強,為老、病、死所逐;雖復天身清淨,無老、無病,耽著天樂,譬如醉人,不得修行道福,出家離欲。」以是故,於此人身自忍修福,利益眾生。
⑺復次,菩薩思惟:「我受此四大、五眾身,應有種種苦分,無有受身而不苦者;富貴、貧賤,出家、在家,愚智、明闇,無得免者。何以故?富貴之人,常有畏怖,守護財物,譬如肥羊,早就屠机,如烏銜肉,眾烏逐之;貧賤之人,有飢、寒之苦。出家之人,今世雖苦,後世受福得道;在家之人,今世雖樂,後世受苦。愚人先求今世樂,無常對至,後則受苦;智人思惟無常苦,後則受樂得道。如是等受身之人,無不有苦。」是故菩薩應當行忍。
⑻復次,菩薩思惟:「一切世間皆苦,我當云何於中而欲求樂?」
⑼復次,菩薩思惟:「我於無量劫中常受眾苦,無所利益,未曾為法;今日為眾生求佛道,雖受此苦,當得大利。是故外、內諸苦,悉當忍受。」
⑽復次,菩薩大心誓願:「若阿鼻泥犁苦,我當忍之,何況小苦而不能忍?若小不忍,何能忍大?」 如是種種外法中忍,名曰法忍。 \{\{43AE408A.jpg\}\}
【屬於】忍煩惱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