學空不證

【論】卷76〈學空不證品 60〉:   三解脫門、三十七品,是聲聞、辟支佛涅槃道,佛勅菩薩應行是道。   須菩提作是念:「此是涅槃道,云何菩薩行是道法而不取涅槃證?」   佛答:「菩薩觀色等一切法空,是菩薩以深入禪定,心不可亂,得利智慧力故,不見是空法;以不見故無所證。」   聲聞、辟支佛斷吾我,捨愛著,直趣涅槃。是菩薩善學自相空,色法中乃至微塵,不留遺餘微細之分;無色法中,乃至不留一念;直入畢竟空中,乃至不見是空法可以為證。   佛雖答,須菩提未達佛意,更問:「如佛所說,菩薩不應空法作證;今入空中,云何不作證?」   佛答:以深入故能不作證。具足者即是深入。譬如執菅草,捉緩則傷手,若急捉則無傷;菩薩亦如是,深入空故,知空亦空,涅槃亦空,故無所證。   復次,菩薩未入空時,作是思惟:「我應遍觀諸法空,不應不具足知而取證。是故不專心攝念入禪,繫在空緣中。」所以者何?若專心繫在空緣中,則心柔軟,不能從空自出。

問曰:   上言「深入禪定,不令心亂」,今云何言「不專心」? 答曰:   今言「不專心」,是初入時,為不能自出故;上言「深入」者,入已深,知空亦空,不令心在餘事,故言「不亂」。

  復次,是菩薩應作是念:「我今未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種隨形好、十力、四無所畏諸佛法,云何取涅槃證?我今是學時,薄諸煩惱,教化眾生,令入佛道,若我得佛事具足,是時當取證。」是故菩薩雖入三解脫門而不取證。   是中說譬喻:「壯夫」是菩薩,「父母親族」是可度眾生,「險道」是三界生死,「惡賊」是魔民及諸煩惱,「器仗」是菩薩五神通等種種方便力,「還歸本處」是菩薩所行道,「安立不動」是菩薩住畢竟空,以四無量心運致可度眾生著涅槃安樂處。   時會者疑:「空中無所有,云何可行?」是故佛說鳥喻:「如鳥飛虛空,無所依止,而遠逝不墜。」復次,是菩薩未具足道法,未至佛道,於其中間而不作證;如鳥未到所至,終不中住。學是空法,為自斷煩惱、為度眾生故。   又為明了故,說善射譬喻:如人善於射術。「弓」是菩薩禪定;「箭」是智慧;「虛空」是三解脫門;「地」是涅槃。是菩薩以智慧箭,射三解脫門虛空,更以方便力故,以後箭射前箭,不令墮涅槃地;未具足十力等佛事故,終不取證。

  須菩提歡喜白佛言:「諸菩薩所為甚難,實為希有,所謂行空而不作證。」   佛答:「是菩薩本願,諸一切眾生令得離苦,以是本願、大悲心所持故,雖行空不作證。」   復次,若菩薩作是念:「一切眾生處在苦中,為顛倒所縛,沒在無所有中。」是時即行空、無相、無作解脫門。當知是菩薩有方便力,行三解脫門,而不捨眾生。   復次,菩薩欲觀甚深法,所謂十八空、三十七品、三解脫門,先應作是念——眾生長夜著我相等。行者若直觀甚深法,或得聲聞道、或墮邪見,以無憐愍心、不能深入自相空故。是以菩薩欲觀是法,先生悲心,所謂眾生長夜著吾我心諸煩惱。長夜名久遠;無量劫來是我必不可得,但空虛誑顛倒故,受諸憂惱。菩薩見是已,作願:「我當為眾生成佛道,斷是眾生著我顛倒。」是時,即是行空等三解脫門而不證實際。是善根成就,菩薩不取實際證,亦不失四禪等諸功德。菩薩深入空故,諸根猛利,勝於二乘。   破四顛倒義,亦如上說。   復次,菩薩作是念:眾生長夜著得法,所謂我、眾生;乃至若著作法,若住三界,無有是處;義皆同觀空而不取證。

【相關】住頂不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