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無量心|四無量

【論】卷20〈序品 1〉:   四無量心者,。   「慈」名愛念眾生,常求安隱樂事以饒益之;「悲」名愍念眾生受五道中種種身苦、心苦;「喜」名欲令眾生從樂得歡喜;「捨」名捨三種心,但念眾生不憎不愛。   修慈心,為除眾生中瞋覺故;修悲心,為除眾生中惱覺故;修喜心,為除不悅樂故;修捨心,為除眾生中愛憎故。

問曰:   四禪中已有四無量心乃至十一切處,今何以故別說? 答曰:   雖四禪中皆有是法,若不別說名字則不知其功德;譬如囊中寶物,不開出則人不知。   若欲得大福德者,為說「四無量心」;患厭色如在牢獄,為說「四無色定」;於緣中不能得自在、隨意觀所緣,為說「八勝處」;若有遮道,不得通達,為說「八背捨」;心不調柔,不能從禪起次第入禪,為說「九次第定」;不能得一切緣遍照、隨意得解,為說「十一切處」。

  若念十方眾生令得樂時,心數法中生法,名為慈;是慈相應受、想、行、識眾,是法起身業、口業及心不相應諸行,是法和合,皆名為慈。名為慈故,是法生,以慈為主,是故慈得名。譬如一切心心數法雖皆是後世業因緣,而但思得名,於作業中,思最有力故。   悲、喜、捨亦如是。   是慈在色界。或有漏,或無漏。或可斷,或不可斷。亦在根本禪中,亦禪中間。三根相應,除苦根、憂根。如是等,《阿毘曇》分別說。

  取眾生相故有漏;取相已,入諸法實相故無漏。   以是故,《無盡意菩薩問》中說慈有三種:一者、眾生緣,二者、法緣,三者、無緣。(中略)

問曰:   有三種眾生:有受樂,如諸天及人少分;有受苦,如三惡道及人中少分;有受不苦不樂,五道中少分。云何行慈者,觀一切眾生皆受樂?行悲者,觀一切眾生皆受苦? 答曰:   行者欲學是慈無量心時,先作願:「願諸眾生受種種樂。」取受樂人相,攝心入禪,是相漸漸增廣,即見眾生皆受樂。譬如鑽火,先以軟草、乾牛屎,火勢轉大,能燒大濕木。慈三昧亦如是,初生慈願時,唯及諸親族、知識;慈心轉廣,怨親同等,皆見得樂,是慈禪定增長成就故。   悲、喜、捨心亦如是。

【相關】四無量心果報 【菩薩】菩薩四無量心 【屬於】得解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