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20〈序品 1〉: 問曰: 行是四無量心,得何等果報? 答曰: 佛說入是慈三昧,現在得五功德:入火不燒,中毒不死,兵刃不傷,終不橫死,善神擁護。以利益無量眾生故,得是無量福德。以是有漏無量心緣眾生故,生清淨處,所謂色界。
問曰: 何以故佛說慈報生梵天上? 答曰: 以梵天眾生所尊貴,皆聞皆識故。佛在天竺國,天竺國常多婆羅門,婆羅門法,所有福德盡願生梵天。若眾生聞行慈生梵天,皆多信向行慈法,以是故說行慈生梵天。 復次,斷婬欲天,皆名為梵;說梵皆攝色界。以是故,斷婬欲法,名為梵行;離欲亦名梵。若說梵,則攝四禪、四無色定。 復次,覺觀難滅故,不說上地名;譬如五戒中口律儀,但說一種不妄語,則攝三事。
問曰: 慈有五功德;悲、喜、捨何以不說有功德? 答曰: 如上譬喻,說一則攝三事;此亦如是,若說慈,則已說悲、喜、捨。 復次,慈是真無量,慈為如王,餘三隨從如人民。所以者何?先以慈心欲令眾生得樂,見有不得樂者,故生悲心;欲令眾生離苦,心得法樂,故生喜心;於三事中,無憎無愛,無貪無憂,故生捨心。 復次,慈以樂與眾生故,《增一阿含》中說有五功德。悲心,於《摩訶衍經》,處處說其功德,如《明網菩薩經》中說:「菩薩處眾生中,行三十二種悲,漸漸增廣,轉成大悲。大悲是一切諸佛、菩薩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羅蜜之母,諸佛之祖母。菩薩以大悲心故,得般若波羅蜜,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。」如是等,種種讚大悲。喜、捨心,餘處亦有讚。 慈、悲二事遍大故,佛讚其功德。慈以功德難有故,悲以能成大業故。
問曰: 佛說:「四無量功德,慈心好修,善修,福極遍淨天;悲心好修、善修,福極虛空處;喜心好修、善修,福極識處;捨心好修、善修,福極無所有處。」云何言「慈果報應生梵天上」? 答曰: 諸佛法不可思議,隨眾生應度者如是說。 復次,從慈定起,迴向第三禪易;從悲定起,向虛空處;從喜定起,入識處;從捨定起,入無所有處易故。 復次,慈心願令眾生得樂,此果報自應受樂,三界中遍淨最為樂故,言福極遍淨。 悲心觀眾生老、病、殘害苦,行者憐愍心生,云何令得離苦?若為除內苦,外苦復來;若為除外苦,內苦復來。行者思惟:有身必有苦,唯有無身,乃得無苦,虛空能破色,是故福極虛空處。 喜心欲與眾生心識樂,心識樂者,心得離身,如鳥出籠;虛空處心,雖得出身,猶繫心虛空;識處無量,於一切法中皆有心識,識得自在無邊,以是故喜福極在識處。 捨心者,捨眾生中苦樂,苦樂捨故,得真捨法,所謂無所有處;以是故,捨心福極無所有處。 如是四無量,但聖人所得,非凡夫。 復次,佛知未來世諸弟子鈍根故,分別著諸法,錯說四無量相:「是四無量心眾生緣故,但是有漏;但緣欲界故,無色界中無。何以故?無色界不緣欲界故。」為斷如是人妄見故,說四無量心無色界中。佛以四無量心,普緣十方眾生故,亦應緣無色界中。如《無盡意菩薩問》中說:「慈有三種:眾生緣、法緣、無緣。」論者言:「眾生緣是有漏,無緣是無漏,法緣或有漏、或無漏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