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論】卷27〈序品 1〉: 問曰: 聲聞法中從苦法忍,乃至道比忍,名為正位。如《經》中說:「三惡道中不可得三事,所謂正位、聖果、漏盡。破戒、邪見、五逆罪等,亦如是。」從得何法,名為菩薩位? 答曰: 發意、修行、大悲、方便具足,行是四法,得入菩薩位。如聲聞法中,先具說四種善根:煖法、頂法、忍法、世間第一法,然後入苦法忍正位。
問曰: 修行皆攝四法,何以故差別為四? 答曰: 初發意雖有修行,不久修故,不名修行;如在家雖終日不住,不名為行。 復次,發意時,但有意願;行時造作,以財與人,受持禁戒,如是等行六波羅蜜,是名「修行」。 修行已,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實相,以大悲心愍念眾生:「不知是諸法實相,染著世間虛誑法,受種種身苦、心苦。」是更受「大悲」名故,不名修行。 「方便」者,具足般若波羅蜜故,知諸法空;大悲心故,憐愍眾生;於是二法,以方便力不生染著。雖知諸法空;方便力故,亦不捨眾生;雖不捨眾生,亦知諸法實空。若於是二事等,即得入菩薩位。如聲聞人,於定慧二法等故,是時即得入正位。是法雖有行,更有餘名字,不名修行。 從初發意乃至坐道場,於其中間所行皆名「修行」,小小差別,有異名字,為易解故。 譬如有人初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,欲度脫一切眾生老、病、死等身心諸苦,作大誓莊嚴;功德、慧明二事因緣故,所願皆滿。是二事有六分修行,名為六波羅蜜:布施、持戒、忍辱是功德分;精進、禪定、智慧是慧明分。 修行六波羅蜜,知是諸法相甚深微妙,難解難知,作是念:「眾生著三界諸法,以何因緣令眾生得是諸法相?當以具足諸功德,清淨智慧,成就佛身三十二相,八十隨形好,光明具足,神通無量;以十力、四無所畏、十八不共法、四無礙智,觀應可度者,說法開化。」 譬如金翅鳥王,普觀諸龍,命應盡者,以翅摶海,令水兩闢,取而食之。佛亦如是,以佛眼觀十方世界五道眾生,誰應得度,初現神足,次為示其心趣;以此二事,除三障礙而為說法,拔三界眾生。得佛力無量神通,假令虛妄猶尚可信,何況實說!是名「方便」。 復次,菩薩以般若波羅蜜知諸法相,念其本願,欲度眾生,作是思惟:「諸法實相中,眾生不可得,當云何度?」復作是念:「諸法實相中,眾生雖不可得,而眾生不知是諸法相故,欲令知是實相。」復次,是實法相,亦不礙眾生。實法相者,名為無所除壞,亦無所作。 是名「方便」。 具足是四法,得入菩薩位。 \{\{7A085D06.jpg\}\} \{\{D25C3E86.jpg\}\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