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===== 得般若 ====== 【論】卷20〈序品 1〉:   [[大悲]]是一切諸佛、菩薩功德之根本,是般若波羅蜜之母,諸佛之祖母。菩薩以大悲心故,得般若波羅蜜,得般若波羅蜜故得作佛。如是等種種讚大悲。 【論】卷32〈序品 1〉:   菩薩摩訶薩知諸法實相無取無捨,無所破壞,行不可得般若波羅蜜,以大悲心還修福行;福行初門,先行布施。 【論】卷49〈發趣品 20〉:   復次,菩薩始得般若波羅蜜氣味故,能生[[初地深心]]。如人閉在幽闇,微隙見光,心則踊躍,作是念言:「眾人獨得見如是光明!」欣悅愛樂,即生深心,念是光明,方便求出! 【論】卷53〈無生品 26〉:   菩薩得般若波羅蜜,於一切法心皆[[遠離]]。所以者何?見一切諸法罪過故。 【論】卷74〈燈炷品 57〉:   若菩薩初學般若時,煩惱力強,般若力弱;漸漸得般若力,斷諸煩惱、滅諸戲論,是故得福德無數、無量、無邊。 【論】卷100〈曇無竭品 89〉:   諸法無分別者,世間凡夫煩惱力故,種種分別諸法;得諸法實相,則皆破壞、變異。是故聖人得般若波羅蜜,不隨憶想分別諸法,入空、無相、無作三昧中;若得諸法變異時,則不憂愁,以先來不分別取諸法相故。 【因緣】[[正觀正行正修]] 【般若經】[[得般若經因緣]] 【行相】[[不行甚深]] 【六波羅蜜】[[行六波羅蜜二種]],[[得般若名波羅蜜]] 【勝義】[[淨佛道]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