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頁之翻譯:

大智度論辭典:五欲與道

Action disabled: export_raw

五欲與道

【論】卷26〈序品 1〉:   佛因是告諸比丘:「從今日,若有比丘一心求涅槃背捨世間者,若欲著,聽著價直十萬兩金衣,亦聽食百味食。

【論】卷93〈淨佛國土品 82〉: 問曰:   若爾者,毘尼中何以一比丘言:「我知佛法義,受五欲不妨道!」是比丘應呵,乃至三不止,擯出。

答曰:   佛法有二種:小乘、大乘;小乘中,薄福之人三毒偏多。   如《婆差經》中,佛說:「我白衣弟子,非一非二,乃至出五百人,受赤栴檀塗身及受好香花,妻子共臥,使令奴婢,而斷三結得須陀洹;盡三結,薄三毒,得斯陀含。」是阿梨吒比丘聞是事,即言:「雖受五欲而不妨道!」不知是事佛為誰說。佛為白衣故說;此比丘持著出家法中說。是須陀洹、斯陀含等不作是言:「我盡形壽不犯欲!」以有餘三毒故,時時忘道而發婬心。出家人於僧中口自誓言:「我盡形壽不犯婬欲!」佛言:「若出家人犯欲,則棄。」是比丘自誓而犯,是一罪;知佛所制而故違犯,是二罪。是比丘見白衣得道故,而以自身同彼,是故墮罪。

  淨佛國土有二種眾生:若出家,若在家。在家者,雖受五欲無罪,亦無所妨;如兜率陀諸天及欝單曰人,雖受五欲,不起重罪。出家眾生,隨佛所聽出家五欲,亦無過咎。   小乘法中,為阿梨吒比丘說,薄福重罪之人,心多悔故。淨佛土者,世世習行六波羅蜜、三解脫門,雖得五欲,亦不染著。如經中說,所謂「菩薩摩訶薩行般若波羅蜜,作是念:『我當自入初禪,亦當教化眾生入初禪』;四禪、四無量心,乃至三十七品亦如是。是菩薩作是願:『我作佛時,盡行四禪乃至三十七品。』」如是福德故,眾生雖受五欲,不能為妨。

【相關】菩薩求五欲